麻雀牌製作技藝傳承人介紹

張誠忠 |手雕麻雀師傅

張誠忠師傅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手雕麻雀工匠之一。自幼在父親創立的「復興隆麻雀廠」學習手藝,並於 18 歲時接手經營。他擁有超過 50 年麻雀牌製作的經驗,雖曾引入機器輔助生產,卻不忘手藝深耕細作的重要。作為麻雀廠的第二代傳人,張誠忠師傅不斷努力提升手藝水平。2018 年張師傅退休後與女兒(張凱欣 Karen)合作,尋求將傳統手雕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不同生產技術的創新表達方式,進一步擴大這門手雕工藝的影響力與吸引力。他的精湛技藝及非凡創意不僅讓他的作品獲得本地及海外媒體、藝術團體和博物館的青睞,更讚譽其為傳承香港傳統工藝、保育麻雀手雕文化的大師之一。

張師傅的努力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傳承,更是對文化傳統的一種深情守護。儘管花費大量心力、眼力,他依然熱愛使用傳統工具手雕每一隻麻雀牌,持續以創造力和熱情傳承這門香港的傳統手雕麻雀工藝。

AX0A8190

張凱欣|插畫家 | 項目總監

張凱欣(Karen),香港插畫家、創意活動策劃者。 Karen Aruba 的藝名,源於她惦記童年時與外祖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阿魯巴小島(Aruba) 共渡的快樂時光。阿魯巴的多元文化、活力和色彩深深影響她的畫風,亦誘發她以旅遊、文化和日常生活為創作靈感。

Karen 在父親經營的麻雀牌工廠中長大。2009 年,麻雀廠結業及家人被迫轉行維生,促使她決心以創新及繪畫方式重新演繹「麻雀牌製作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 2018 年起,Karen 與父親張誠忠師傅共同努力,致力於將這門微雕藝術推廣至國際舞台,為日漸式微的手雕麻雀工藝注入新活力。兩父女的創作不僅在香港獲得認同,還在德國、倫敦、馬來西亞、紐約、荷蘭及阿魯巴等地展出。Karen 透過具創意和饒有意義的社區合作項目,成功為手雕麻雀美學注入新活力,再次「復興」手雕麻雀技藝,讓其保存、轉化、持續發展,成為活化非遺、推動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重要人物之一。

計劃由來 – 非遺與我

(撰文:張凱欣)

我祖父創立的「復興隆麻雀廠」十多年前結業,看見工人失業,屋企人難關重重,這激發了我思考如何活化香港的手雕麻雀技藝。2018 年,我無意中發現,原來「麻雀牌製作技藝」早於 2014 年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我亦見到一些手雕麻雀師傅仍在默默耕耘,他們的訪問提及香港剩下的手雕麻雀師傅寥寥可數,「麻雀牌製作技藝」可能面臨失傳。作為「復興隆麻雀廠」的第三代,曾於麻雀廠中成長,我感到自己有責任和使命記錄香港即將失去的故事。

可是,在傳承學習的過程中,我遇到許多挑戰,例如缺乏教材和系統性指導,材料、工具的局限、能夠付出的時間。我希望能結合傳統與現代工藝技術,讓年青人參與並發揮創意。三年前我無意中受到一位欖雕工藝人的啟發,於是積極計劃編製手雕麻雀的教材,讓學員成為文化的創新者……

名家推薦

(撰文: 吳秋全)

麻雀的美,美在方寸間的雕工見功架,感工匠的細心精巧、簡樸濃縮;美在筆劃間流露歷史、文化、藝術的內藴;美在精雕細琢刻己求工的匠人精神;美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智慧耍樂;美在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非遺價值;美在遊戲玩樂間建立人際關係;美在傳承和創新間的依然雅興;美在不可方物不可言喻的集體記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說法,不花不假⋯⋯這就是美!

祝賀好友/ 著名插畫家張凱欣(Karen)與麻雀雕刻一代宗師張誠忠師傅父女倆聯手著作、出版《手雕麻雀修習誌》圓滿成功!父女倆在傳承、保育、持續發展,紀錄和創新麻雀工藝和中華文化做了大量曉有意義的工作。父女情深,這份愛藏於鐵劃銀鈎之中,令人敬重!

美,就在每一只麻雀當中!……

麻雀情緣:方寸間的美學

吳秋全

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與文創產業系兼任教授
香港品牌發展局顧問
香港工業總會設計委員會副主席
香港設計師協會原主席

名家推薦

(撰文: 吳文正)

基於對手雕麻雀獨有的感情和熱誠,再加上得到父親和友好的支持和鼓勵下,Karen 決定著手製作《手雕麻雀修習誌》,以自己擅長的繪本形式,將手雕麻雀製作的工序和故事,鉅細無遺逐一解說,務求令讀者了解到本地麻雀牌產業發展,以致材料、工具、雕刻技巧,和當中承載的文化精神。此繪本既可令人感到趣味盎然外,更可作為教材範本,為手雕麻雀技藝作全記錄,在推廣文化層面上來說,《手雕麻雀修習誌》,絕對是功德無量。

在此再次感謝張誠忠師傅和 Karen 多年來不遺餘力於記存手雕麻雀珍貴的資料和故事,為香港的非遺文化作出貢獻。期待這對父女檔能夠「復興」手雕麻雀的技藝之餘,也為日後有志於傳承非遺文化的朋友作出身體力行和努力實踐的示範……

記存手工藝的温度

吳文正

文化葫蘆創辦人